動物活體內光學成像(optical in vivo imaging)是基于分子影像學孕育而生的,主要采用生物發光(bioluminescence)與化學熒光(fluorescence)兩種技術在活體動物體內進行生物標記,通過成像系統來觀測活體動物體內腫瘤的生長及轉移,感染性疾病的發展進程、特定基因的表達等生物學過程。
熒光素酶的發光是生物發光,不需要激發光,但需要底物熒光素。熒光素酶在氧氣、ATP存在的條件下,給予外源(腹腔或靜脈注射)底物熒光素(luciferin),即可在幾分鐘內發生氧化反應,生成氧化熒光素(oxyluciferin),并產生發光現象。此發光現象只有在活細胞內才會產生,并且發光光強度與標記細胞的數目線性相關。在動物體內,光在傳播時會被散射和吸收,可見光主要是被血紅蛋白吸收,主要吸收的是可見光藍綠波段;但在大于600 nm的紅光波段,血紅蛋白的吸收作用比較小,也就是說,大量的光雖然有部分散射但可以透過組織和皮膚而被高靈敏CCD檢測到。通過選用適當的CCD鏡頭、成像暗箱,可由儀器量化檢測到光強度,同時反映出細胞的數量。
該項技術操作方便,測量迅速,圖像清晰,信噪比低,價格便宜,可精確定量,易于被大多數研究員接受,在動物體內研究方面得到廣泛應用。
熒光素發光反應原理